什麼時候不需要長輩
1、「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一輩的傳統有什麼講究?
俗語的產生渠道很多,有的是來源於一些書籍典故,是由文人墨客編撰之後傳播到民間,有的來源於一些地方風俗,是人們在特定地區遵循的特殊觀點准則,這就讓俗語增加了一些地區適用性。古人講究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所以很多俗語的說法就象風俗一樣,不同的地區適用的說法也不同,「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這樣的觀點。
母在不慶生:
本來慶祝生日是喜慶的活動,人們過生日一是為了紀念年歲的增長,二是為了紀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三是為了延續中華民族的敬老美德,讓自己時時刻刻記住父母生育自己的恩情,想起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之所以說母在不慶生,是在一些地區,人們認為孩子的出生日就是做母親的苦難日,所以做晚輩的不應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大肆慶賀自己的生日,這樣做了就是不尊敬老人,所以也有「高堂在,不做壽「的說法,即使是上了年歲的老人,只要父母健在就不會慶祝生日。
父在不留須的說法應該是人們根據古人的守孝傳統來說的,在古時候講究的父母故去,做子女的要做到「守孝三年「,如果做不到就是違背了孝道,所以在古代即使是做了高官,如果遇到父母故去,也要立即歸鄉守孝,滿三年後才可重回官場任職。在守孝期間要拒絕一切娛樂活動,要簡居素食,蓄發留須來紀念哀思守孝。正因為有這樣的傳統所以人們認為父母在的時候留須是對父親的不尊重,就有咒長輩去世的說法。
所以很多俗語的產生是根據當時社會人們對待事物的特殊看法總結出來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給孩子慶祝生日也變成了家裡比較喜慶的活動,留不留胡須完全憑借自己的喜好,只要在生活中做到對父母的細心呵護和關照,就是最大的盡孝,完全不必靠一些不慶生,不留須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孝道。
2、有必要讓孩子見到長輩就叫叔叔、阿姨的稱呼嗎?
開口叫人,是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必修課程。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鄰里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和睦,父母也總喜歡帶著我們去挨家挨戶的串門,叫人就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父母最值得攀比的一件事。
誰家孩子嘴叫的最甜,那這孩子就是眾多家長心目中的那個乖乖仔,喜歡的不得了,所以,見到長輩會叫人,真的有糖吃。
然而,現在的鄰里關系並沒有過去這么緊密,家長帶孩子去串門的幾率也少了很多,親戚朋友之間大多也都是在節假日才能聚集在一起,這樣無形之中減少了孩子「叫人」的機會,所以父母就要想辦法的去創造機會,比如說:見到鄰居,要叫「叔叔、阿姨」;見到親戚,要叫對應的稱呼;見到老師,一定要打招呼;
總之無論是在任何地方(家裡、學校、馬路上及其他任何場所),只要見到認識的長輩,打招呼就是一個基本禮儀,中華民族的「禮」一定不可廢。
在場的長輩人數不多的時候,每一位長輩都必須要叫,避免厚此薄彼。在場的長輩人數較多的時候,可以統一稱呼「叔叔、阿姨們好」,然後及時退回到父母的身後。
晚輩喊長輩,必須要看著長輩的臉,面帶微笑的叫,等到長輩回應後再離開。和長輩說話,一定要使用敬語,「叔叔,您好!」
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叫人呢?應該是孩子會說話開始,就要下意識的帶著孩子認識不同的人,教會他們一些不同的禮儀稱謂,所以,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建議將「稱謂」這一課用心梳理。
3、晚輩應該讓著長輩嗎?
你好,其實按道理來說晚輩應該讓著長輩,但是也要看具體,凡事都要講道理,不能無理取鬧,其實你男朋友也夾中間挺難受的,他不想你和他媽有矛盾,所以他會勸你讓著他媽,但是他也會跟他媽溝通讓她讓著你,其實我感覺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最重要。
4、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不願意和長輩聊天了?
我認為也許就在你和長輩聊天聊的正好的時候,他突然跟你說了一句,你什麼時候找對象。你的工資是多少。你在你的那個城市裡面活著的,生活的怎麼樣。我認為在這個時候就越來越不願意和長輩聊天了。
5、普通家庭中長輩不能為後輩消除和減輕人生中的壓力,後輩還要聽長輩的話,沒聽和有聽有什麼區別?
首先,別把長輩能不能為你們後輩消除減輕壓力和你聽不聽話扯到一起講。這是兩回事。
長輩有能力幫你是長輩能力強,長輩幫不了你那也不代表長非不關心你。他們就沒有一定要幫你的義務。成年人了,你得學會為自己負責,思考如何減輕自己的壓力,而不是去期盼別人來幫你。
聽不聽長輩的話,那是代表你對長輩是否尊重,還有,這也並不能代表啥都要聽長輩的,你要有自己的思考吧?實際情況實際分析呀。如果你真的有道理,長輩也不聽,那你也大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去行動。
做人先做好自己,長輩都忙活了大半輩子了,沒有什麼重大事就盡量自己解決。
6、與比自己年齡大的人說話時,該不該什麼時候都用尊稱?
很多人在跟比自己年齡大的人說話的時候,總會用尊稱,其實我們在說話的時候,沒必要一直用尊稱,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如果你正常的跟對方說話的話,對方反而覺得這樣子更容易相處。
從古至今禮貌是每個人必須擁有的一個品質,但是我們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很少用尊稱,即便是比自己年齡大的人,我們也不會用尊稱,而是用正常的語氣跟對方說話。其實這樣是很好交流的,也不會存在的代溝,但是在日本跟韓國,說話之前都是用尊稱。其實用尊稱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但是這樣不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對於一些比自己年齡大很多的人,我們可以用一些尊稱,這樣是出於一種禮貌。
對於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我們沒必要用尊稱,而是把他當成自己的好朋友相處,這樣能夠拉近雙方的感情。如果你一直用尊稱,對方會覺得不舒服,而且你們倆之間將會有著隔閡。在交流的過程中,感覺兩個人就是陌生人,想要對方成為自己的好夥伴就不應該用尊稱,這樣能夠讓雙方更好的清除心理障礙,能夠更好的相處。所以說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不應該隨時的都用尊稱,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相處。
現如今的社會,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基本很少都用尊稱,最多的時候稱對方您,其實對於一些比自己年齡大的人。如果你把他當成長輩,就應該用尊稱,如果你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就不應該用尊稱,如果你用尊稱,讓對方覺得你是故意的疏遠他,並不是真心的想跟他交朋友,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分人分場合。
所以說對於一些年齡比自己大的人,我們在跟他們說話的時候,沒必要時刻都用著尊稱。
7、面對長輩,年輕人身上需要避免的忌諱
過年期間,不管是我們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別人來我們家做客。人來客去,人情往事。往往包含不少社交禮儀,一不小心,就會給人留下不好印象。
輕則關系疏遠,重則永不來往。
一、不清高,不自卑;
在我們潮汕地區,過年,要是有客來往,就要停下手頭的事,到客廳去接待客人,泡茶給客人喝。
這是基本禮儀~
切忌不可因為忌生或羞澀呆在自己房間,以及不應。
就算有長輩來,是找你爸媽,也不要一直呆在房間下來,打招呼陪長輩坐一會也行,喝喝茶,沒必要一直呆。
這是基本尊重~
二、把話講清楚。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面對長輩,還有同齡人,關心無非就是那幾個問題,
在做什麼?
在哪裡做?
收入多少?
有對象沒?
這點我感觸很深,今年在介紹我做什麼時候,我說我正在學3d,後來說得並不清楚~老爸老媽又不清楚該行業,不知道怎麼聽從親戚朋友的話,覺得我被傳銷機構騙了,越解稀越亂。
在做什麼,該行業比較新,老一輩可能還不了解,要多點耐心解釋。
更重要的是,專注,做出成績出來,賺到錢。
三、凡事多商量;
最近兩年來,我做事,都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遇到事情,查網路。雖說這樣挺勇敢,果斷。但是,有個致命缺點,就是很容易被別人騙,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社會上很復雜,騙來騙去的很多。
當自己弄得傷痕累累,才漸漸懂得長輩的良苦用心,長輩確實有值得自己借鑒的地方。
8、年輕人為什麼不和長輩一起住?
首先,我們從老年人的角度來看,現在有很多老人都不太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覺得退休後和配偶獨居會獲得更多的自由。由於許多低齡老人退休後每月都有自己領取的養老金,能夠在經濟上獨立,而且身體比較健康,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有一部分老人,長期受熟人社會的影響,與鄰里間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對環境會很不適應,所以選擇不和孩子住在一起。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們應該考慮兒童問題。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從小就習慣於獨立生活,不願與太多人共處,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父母大相徑庭,長期生活在一起必然會產生許多矛盾,因此從長遠來看,孩子們更願意與父母分開生活。
2、家庭原因
在不斷增長的人口中,住房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許多老人給孩子辦的婚房都是兩室一廳的房子,空間比較狹窄,再加上後來有了下一代,共同生活更是不現實。還有些老人是怕和孩子住在一起會給孩子帶來負擔。
本來現在的工作壓力比較大,和孩子住在一起勢必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影響到孩子的職業生涯和未來,這樣的擔心讓老人選擇了獨自一人住。還有一些老年人因為與子女共同生活而產生矛盾和沖突,為了減少生活中的摩擦,他們選擇離開子女。
3、空巢老人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經濟方面的養老保險問題,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險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而當前的新農保制度又過低。現在獨立居住空間和較高生活質量的有房人群越來越多,這部分人的經濟保障已不成問題。所以在這方面,大家更要重視廣大農村的「空巢老人」。
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開展日常護理服務,是當前老齡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老年服務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既缺乏專業的管理機構,也缺少大批護理專業人才。和老年人一樣,這個國家也只有兩萬多人,而他們的實際需要卻近千萬。心理撫慰,目前老年人的心理撫慰主要集中在家庭,專業心理工作者較少。很多專家認為,受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層面,這是造成養老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02
空巢老人的這種現象,其實就是年輕人去展翅翱翔,老人還在原地
1、邁向老齡社會
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據民政總署署長預測,在15至4年間,全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農村空巢家庭比例為30.77%。
老年人和殘疾人是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迫在眉睫。近日,學術界、社會各界人士在2020年(第四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上指出,這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逃避不了的責任。今後應對老年社會的政策應該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使農村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質的提高。
2、養老問題
傳統的養兒防老的習俗越來越稀少,家庭養老功能越來越有限,需要政府來承擔起責任。應該說,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在如何讓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對農村老年人來說,實行新農保、老年補助、養老院養老等等,但是,農村老年人每月領取的農保(補助)和養老院一床難求,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養老需要,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提供舒適和諧的老年人生活環境,使老年人老有所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終於,他們也年輕了,奮鬥了,付出了;終於,我們每個人都老了。為改變老人養老的現實狀況,一方面,作為子女,應多盡贍養義務,至少給老人一個安度晚年的地方,不讓老人空巢。
國家和政府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公共財政和服務體系應該向農村傾斜,向農民傾斜,以滿足農村養老服務多樣化的需要。只有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決養老問題。
3、內心孤獨憂郁
身體功能下降,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在身邊的陪伴,是這些老人心中最大的傷痛,人生的悲痛無外乎就是不能膝下都是兒孫,所以對老人們的精神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普遍存在情緒低落、抑鬱、孤獨、食慾減退、睡眠不足、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與人相處不愉快、得過且過等情緒問題,有的老人就是會想不開,大部分老人都是如此。
這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有很多的老人都是想和襲擊的子女在一起的。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在南京鼓樓區,通過對空巢老人活動需求的調查,發現:多給孩子打電話,多回家看看,成為許多空巢老人的第一個精神寄託;多組織一些老年公益活動,開設一些老年活動室,成為空巢老人獨處的主要心理訴求。
結語:空巢現象必然存在,解決空巢問題,並非完善的社會養老機制,關鍵還在於孩子的心,因為再好的機制也替代不了老人的親情願望。人生如夢,到了黃昏時分,心境往往已如孩童一般單純,希望能多看看孩子,常回家看看,是做孩子的責任,也是應該的。即使無法回頭,也要讓他們知道你很在乎他們,因為老頭子的快樂很簡單,只要一句話,一個微笑就夠了。骨骼分離的年代,絕不讓老人,空巢,空心。
9、孩子不喜歡叫老一輩的人,這是怎麼呢?
親,你好。孩子不喜歡叫老一輩的人,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不是經常見面,可能就只有過年期間見一面,一年一年,孩子都會覺得面生,不認識,或者說是有一點影響,但是不知道稱呼什麼,如果稱呼錯了,孩子也會覺得很尷尬的。因此就需要家長用點心,帶著孩子出門,看見一個老一輩的人,家長提前稱呼一下,然後給孩子介紹該怎麼稱呼。這樣孩子慢慢的才會記得稱呼什麼,久而久之的孩子擱老遠,也會給老一輩的人打招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