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長輩年圖片
1、拜年習俗的由來?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是人們為了避開臘月三十晚上覓食的年獸,躲到初一早晨才出門。
這一天,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他們健康長壽。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相說些吉利話,鄰居或親朋好友則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中國人拜年的習俗向來是春節重頭戲。小輩向長輩送上祝福,親戚朋友相聚問候,在一句句的吉祥話中迎來新春。
(1)拜長輩年圖片擴展資料:
拜年的形式
一,最傳統:登門拜年
以前人們活動范圍不如現在廣,通訊工具也有限,抓緊春節的時間與一年未見的親友團聚,帶上一家老小登門拜年,顯得最為質朴和真誠。隨身攜帶煙酒、各色糖果或是自家腌漬的老臘肉,在鞭炮聲和一大桌好菜中推杯換盞,年味兒十足。
二,最主流:簡訊拜年
簡訊是當今中國人最主要的拜年方式。不過,簡單方便、覆蓋面廣的簡訊也有很多不足,內容單調重復,人數過多資費較貴,而且在除夕夜經常會遭遇祝福簡訊「井噴」。
三,最新潮:微博微信
作為社交工具,微博和微信讓人與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多年輕人拜年願意宅在家中,發一條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除了文字,還可以附上圖片增加即視感,亦或是親自錄上一段語音祝福。通過網路這個虛擬平台,輕松表達自己、聯絡感情。
四,最文藝:寫信拜年
相較新潮的「微」拜年,一些人則選擇回歸到以前的寫信拜年方式,將滿滿的祝福和對來年的期許寫在信紙上,墨香與紙質的文藝感讓收信人驚喜萬分,也倍加珍惜這份情誼。
2、究竟怎樣看待在春節的時候給長輩磕頭拜年的習俗呢?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為重要的一個的一個傳統節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再王安石所寫的《元日》這首詩當中,就形象的描述了春節。在春季的時候有很多習俗:吃餃子,放鞭炮,發紅包,當然了還有給長輩磕頭拜年。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事情就是你是如何看待在春節的時候給長輩磕頭拜年的呢?在我個人看來,給長輩磕頭這個習俗並不是習俗,而是晚輩出於對長輩的尊敬和感恩,更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和肯定。
社會進步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一個改變,對於過年磕頭也是心生反抗之意,在年輕人眼中,磕頭是一種“陋習”。因此在一些大城市當中過年的時候,已經很少有人選擇磕頭了,更多的時候都是選擇鞠躬握手來代替,當然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在拜年的時候更多的是用微信發一下祝福快樂的語句,以此來進行情感的傳遞。不過還有部分農村地區還保留著這樣的一個傳統習俗。
其實給長輩磕頭是有很多的講究的,在過去的年代,過年准備磕頭的時候一定要找准方位,人的背部一定要朝著大門,正面一定要朝著屋內的中堂或者一個桌子,然後長輩們就要坐在兩邊,切記的一個要點就是一定不要對著長輩磕頭,且方位一定不能錯。
當然了,現在有的晚輩向長輩磕頭拜年的時候也受到了阻攔,在長輩們的眼中,人能來就已經很好了,無需再磕頭了。但是拜年,祝福語卻是都不能少的,因為這不僅僅是習俗,而是一代又一代孝心的傳遞。當然了傳遞孝心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一些年輕的晚輩不願意磕頭,我們也不能夠夠過分的強求,畢竟除了磕頭之外,坐下來陪父母聊聊天,幫他們做些家務活也能傳遞孝心的。
3、拜年磕頭磕幾個頭?
給自家人磕三個頭給別人家拜年的時候就磕一個。一般給長輩磕頭,最好是爺爺奶奶輩的,且不能多磕,會折壽。磕頭是手掌觸地,不需要正反,頭必須磕到地才能表示尊敬。
一拜三叩,這是隆重的禮節,大多是以下場合,初次見面的長輩,見祖宗級的長輩,拜見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師,拜年,拜壽,拜謝等場合。
(3)拜長輩年圖片擴展資料
在過去,磕頭方位要正確,後背要沖著門,正面對著中堂、牌位、或八仙桌。長輩要坐在兩邊,無論人在哪裡方位一定要正確,磕頭不能對著人磕。
春節磕頭是一種舊時禮節,是過年拜年的一種形式。主要是小輩對長輩進行,小輩需要跪在地上兩手扶地,頭挨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間,青年及成年人要幾人一組去鄰居和親戚家中磕頭。
這段時間,家中正屋掛著家譜牌位的畫卷,門前擺放供人磕頭的席子。客人來時,首先站在祖譜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頭三次。然後給年長並且輩分大的人磕頭三次。
4、拜年禮儀圖片
<
5、古代拜年的賀詞,古代人拜年一般都說些什麼
1.文徵明拜年《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2.韓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3.皇甫冉《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拓展資料:
古代人並不都把過年當成一年最正經的時節。比如宋朝節假極多,天子的生日也要過節吃飯。清朝有所謂三節,也就是過年、五月節、八月節。過年是講究過一歲。在古代,歲者,木星也。古人對歲與其說熱愛,不如說敬畏。加上宮廷平時吃東西就腦滿腸肥,膏腴得很,不像小民百姓,攢著胃口,大年夜猛吃一頓。如是,宮廷年夜飯,儀式感比口味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