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服裝定製
1、秦腔的戲服有什麼特點?與豫劇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的一種民間歌舞,因為在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所以秦腔的名字就由此而得來,是中國歷史上相當古老的一種劇種。秦腔的服裝製作其實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採用上等的綢緞,用各色的絲線手工綉制而成,像常見的有長袍類,短衣類,鎧甲類,鞋靴以及一些輔助類服飾。比如大家常見的就有蟒袍,就是帝王將相所穿的官服,看起來是非常的大氣,像皇帝一般會穿正黃色,而太子王爵等身份都會穿杏黃色,除此之外還有白色,紅色,紫色,藍色,黑色等各式樣子,而且服裝的基礎顏色除去身份地位以及人物性格之外,和人的臉色也有所差距。當然秦腔的戲服和豫劇相比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其中涉及到女性的服裝就會有所不同,當然還有一些細節的部分同時都是不一樣的。
秦腔
秦腔是在明朝的時候出現的,主要流傳的地方在甘肅,寧夏,陝西,新疆等地區,在早期秦腔的曲調其實是比較龐雜的,有各式各樣的唱腔,等到了乾隆年間發展了以板腔體為主導的唱腔體系。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形象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了西北地區的主要劇種,也有了非常多的傳統劇目,是深受百姓喜歡的,而且在秦腔得到快速發展之後,也有了很多的劇作家,創作出了非常新鮮的作品。
中國戲曲戲服
戲曲是中華文化當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戲曲的戲服也是非常多樣的,不同劇種之間的戲服也有所不同,比如京劇當中會把舞台上衣服穿的叫做行頭,戲曲服飾的使用其實是非常講究,而且復雜的。每一個人物的形象不同,所穿的衣服也都完全不同,而且戲曲舞台服飾也不屬於任何一個朝代,什麼樣的人物形象,該穿什麼都有著戲曲本身的一套規則可以遵循。
最後我們國家的戲曲服裝其實是特別漂亮的,而且衣服上的每一個圖案和裝飾都是有處可循的,這樣的精緻和講究是我們國家特有的魅力。
2、請問戲曲里官服腰上那個圈是做什麼的
叫「玉帶」。這是戲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將穿蟒袍、官衣時必不可少的一種附件,是圍在腰間的一條圈形硬帶,上有若干玉片為飾物,即所謂「腰橫玉帶」。
在古代生活服飾中,玉帶是重要的官員服飾之一,但並非所有官員都用玉帶。以明代為例,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七品用素銀等等。在戲曲舞台上,則不論官品高低,通用玉帶。整個玉帶上的玉塊放置部位都有用意和嚴格的規定。
玉帶正中間的三塊玉稱為「三公」;左側一塊稱之為「左輔」,右側一塊稱之為「右弼」。以「三公」為中心,左右每側都有四塊圓形玉稱之為「四相」。「四相」之後,還有四塊方形玉塊,兩側相連共有八塊方玉,稱為「八大朝臣」。
(2)秦腔服裝定製擴展資料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3、秦腔行頭在西安哪買
西大街西華戲劇舞蹈服飾店;029 87214588
附近很多賣戲曲服裝飾品的
4、秦腔與晉劇有什麼關系嗎?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晉劇(中路梆子)和泰腔,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都是由同蒲梆子發展而來的,在歷史上它們是可以比較的。同蒲梆子發源於晉陝邊境的蒲州、通州,又稱梆子。它是北方梆子戲曲的始祖。同蒲木拍子部分為蒲州梆子和蒲劇。
山西中梆子(晉劇)、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等,是蒲劇與當地民間曲調及其他民間藝術相結合而形成的直系後裔。上黨梆子的發展也深受蒲劇的影響。陝西桐浦梆子的一部分,即通州梆子,因種種原因被納入秦腔。秦腔,曲調上下直,而晉腔、北方梆子、蒲腔等,風格悠揚,唱腔甜美悠揚。同州梆子與蒲劇差別不大,但與西部的秦腔有很大區別。從音律上來說,秦劇和晉劇的不同與兩地民間習俗的不同有著很大的關系。
秦腔歷史較長,但它更多的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晉劇更具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晉劇可以說是秦劇的一個分支,或者說秦腔是由晉劇衍生而來的。因為秦腔本身的定義很模糊。如果說秦腔是戲曲的一種,那麼它和晉劇就是標準的姐妹關系。山陝梆子與西安亂彈 、西府秦腔相結合,形成了秦腔。山陝梆子與山西鉤腔,晉中秧歌小調形式晉劇。如果說秦腔是一種聲腔觀念,那麼秦腔與晉劇就是母子關系。秦腔取代了山陝梆子的概念,與山西勾腔、 晉中秧歌小調相結合,形成晉劇。
秦腔與晉劇,又稱“梆子腔 ”,並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梆子相對應,逐漸成為梆子支系,在最早的歷史上有較大影響,在山西同州與國家和山西與同州梆子,蒲州梆子(山西的蒲州戲)。在戲曲研究者看來,秦腔與晉劇是沒有分離的,因為在明清兩代之前,這兩種類型的發展還沒有完全獨立,山西商人和陝西商人 ,在全國各地許多山陝會館、休閑、思鄉,那時山陝會館是兩地人的心志。
5、秦腔戲服怎樣穿戴
秦腔的服裝製作極為講究,採用上等綢緞,用金、銀及各色絲線手工綉制。大致可以分成六大類:
長袍類:也可叫袍服類,包括蟒,帔,褶子,開氅,箭衣,以至斗篷,長背心,旗袍等。
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
鎧甲類: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叫做靠,可分為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盔帽類:盔帽就是戴的帽子,可分為盔、冠、帽、巾,總稱為盔頭。
靴鞋類:只有靴鞋兩種。
輔助服裝類:包括水袖、翎子、靠旗以及穿在裡面的胖襖和系在身上的腰帶等。
蟒袍:在戲中是帝王將相的官服。樣子是圓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子,手工綉花,圖案是團龍或虎,下擺綉海水、江涯。皇帝穿正黃色,王爵、太子穿杏黃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紅色,此外還有藍色、紫色、綠色、黑色的。服裝的基色,除身份、地位,和人物的性格,臉色也有關系:如正直的人常穿紅色或綠色。粗魯的人或姦猾的人,則穿黑色:像《霸王別姬》的項羽,《宇宙峰》中的趙高都穿黑蟒。前者表現他的性情粗豪,後者表現他的陰險姦猾。女子穿蟒的,有皇後、公主、將相的夫人等。樣式與男蟒相同,圖案用飛鳳、團鳳。但尺寸稍短,只過膝蓋,上身加「雲肩」,下面系裙。梅蘭芳在《醉酒》中扮楊貴妃第一場里就穿紅蟒,第二場改穿宮衣。宮衣一般也用緞地綉飛鳳,色彩都較復雜,周身綴有五色綉花飄帶,用金銀線及五色絲線綉成。這種服裝特別容易發揮舞蹈的性能。
鎧靠:軍中最庄嚴的戰斗服裝,作戰時用,惟當朝賀、及閱兵、凱旋等典禮時,外邊須穿蟒,即成為武將的大禮服。有功老將穿黃鎧,青年將官穿白鎧或粉紅鎧,粗魯人穿黑鎧。鎧靠的樣式是仿照中國古代鎧甲製成,緞地綉圖案,腹部和兩肩多綉虎頭。女鎧式樣與男鎧相同,惟下身全綴飄帶,圖案花樣亦較為絢麗。
靠旗:將官身背之令旗。古代軍事長官在陣上傳令,即用一面令旗,作為憑證,因此在作戰時都腰插幾面令旗,以備應用。現在劇中將官背上所扎之靠旗,亦有此意,惟每背四面,即已誇張加大成為裝飾品了。靠旗系三尖式,緞地綉花,顏色與鎧靠相同。《挑滑車》的高寵,《雁盪山》的孟海公均扎男靠。《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抗金兵》中的梁紅玉均扎女靠。
官衣:中級官員的禮服,式樣與蟒相同,但用素色緞製成,胸前綴方形補子,從顏色上區別官級的高低,紅最高,藍次之,黑最低。
玉帶:穿蟒或官衣時,腰間圍玉帶,男女都一樣,這是明代以前就流行的服制。製作方法用硬帶鑲玉若干塊,與真的玉帶差不多。
帔:常禮服性質的服裝,男女都用,式樣是大領、對襟帶水袖,緞地綉各種圖案,如團龍、團鶴、團鳳、花鳥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藍色,中年人穿紅色、藍色,少年人穿紅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過膝而已,《奇雙會》的趙寵、桂枝均穿帔。
開氅:武官的常禮服,有時大臣也穿,其顏色的區別與鎧靠大致相同。式樣是大領、大襟帶水袖,緞地綉圖案,《將相和》廉頗,《宇宙峰》趙高均穿開氅。
箭衣:輕便的戰斗服裝,有時皇帝或武將在行軍中也穿。樣式是小領、大襟、紐絆、窄袖帶馬蹄袖,有緞地綉花,也有素色。常外加馬褂,這和古代所謂"胡服騎射"的服裝有淵源關系。
褶子:一般男女的便服,有綉花或素色的區別,大領、大襟帶水袖。《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穿素褶,《游園驚夢》的杜麗娘穿花褶,《拾玉鐲》的傅朋穿花褶,《金山寺》的許仙則穿素褶子。
斗篷:在軍中或行路時禦寒用的服裝,小領,繞身一圍,無袖,男子多用大紅素緞,女子則可用各種顏色,上綉圖案,如《別姬》中虞姬,《游園驚夢》的....
6、秦腔服裝的特點
秦腔服裝的特點:華麗但不失古樸,考究又有生活特色。它集成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的服飾風格!融歷史和現代於一身,再顯歷史時代特點,是秦腔詮釋史話不可或缺的部分!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象梆子聲),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開創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與鳳翔),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秦腔和京劇的服飾有什麼不同?
看上去,秦腔與京劇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包括程硯秋先生在內的很多研究聲腔藝術的權威人士,卻提出了秦腔與京劇同源異流的觀點。在我看來,在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的潮流中,這種對秦腔和京劇源流的追溯和對它們藝術特色的比較,是尤其有意義的。已經有了靠衣、頭戴、帽盔等的形象表現。而在清朝中期以後,隨著秦腔等一大批地方戲曲的大力發展,民間的戲衣、鞋帽、把子等作坊普遍興起戲劇服裝主要分為首服、體服、和足服三大部分,首服主要種類有冠、帽、額、巾、翎、須(髯)等;體服主要種類有蟒、靠、袍、氅、衣、帔、褶等;足服主要種類有靴、鞋、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