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舞劇賞析
1、深夜惡作劇——觀皮娜鮑什《滿月》之後
第一遍看時看不出vollmond和舞劇有半點關系,布景有水有石偏無月,只是舞台燈光照到石上,蒙了一層月輝。
第二遍,只覺vollmond暗示著一個特定的時間。深夜是另一個世界,褪去了白日共生世界的常識規則秩序,式樣繁多的惡作劇和內心獨白,僅於此刻存在。滿月的深夜,是最荒謬的,也是最真實的。一舞者高聲呼喊「This is me」,接著扭動自己的背部肌肉,揉亂頭發。他們在找尋自己,在重拾被常規遮蔽的另一面性情。深夜裡的怪不算怪,深夜裡的荒誕只是游戲。深夜是一種場景,也是規則的對立面。舞劇的背景是黑夜,但它影射的是白天,人們創造力與情趣的缺失,原始的熱情的削弱,自我認知的錯位。
於是突然對此舞產生認同,盡管這認同多半是曲解的認同。不過無妨。
兩小時的舞劇雖分成兩部分,但內部非常碎片化,段落間難尋到什麼聯系。整體性也非無。最開始,兩位舞者揮舞空瓶,隨著舞劇進行,杯中水濕了舞者的裙角,後來落了雨,舞台中央橫貫了一片水域。再後來,舞者用水桶盛水澆遍全身。而最後,是水花四濺的水中舞。讓人想到,既然沾濕了衣裳,那麼就索性讓全身濕透吧。反正是滿月的深夜。
服裝和《穆勒咖啡館》一樣,男人是襯衫和西褲。不過《穆勒咖啡館》在布景上更生活化,原原本本就是咖啡館的樣子,黑桌黑座椅。皮娜把生活的背景搬上舞台,大概想傳遞一種信息:她的作品有隱喻現實的成分。可以算作藝術的生活化。那麼生活的藝術化呢?
聽侯瑩的講座,她說舞蹈進入當代藝術,就是把舞蹈搬下舞台,使其成為一種空間藝術。侯瑩舞蹈劇場也曾把舞跳到書店、美術館、酒店大堂,與環境相融。我想,生活是舞蹈的起點,也將是舞蹈的歸宿。
「正常人」大概不會喜歡皮娜鮑什。
皮娜的肢體表達經常是粗礪誇張赤裸的。絕望掙扎,歡愉悠遊,表面熱鬧內里空虛的虛假的歡愉,假笑笑著笑著成了真......還有《滿月》結尾處無比歡騰的劃水被我看出了一瞬的悲,連我自己都很懷疑,但那一瞬的擊打來得太真實。如何用粗礪的肢體語言描繪「細膩」的情?皮娜用強烈的舞動造出幻象,成為製造微妙的別樣手段。
因接觸現代舞而對「什麼是美」這個問題生了探究的慾望,直到聽到侯瑩的一句話,大意是:現代舞不是關乎美,而是關乎現實。雖然我仍固執地相信從美學角度剖析現代舞是個不錯的方向,而且皮娜自言她呈現美,但現實!皮娜鮑什剜現實的骨肉給你看,讓你避之不及。從她的專訪來看,她並不是以身體探索為主的舞蹈家,而更重表意,而且渴望被觀眾理解(盡管被罵是常有的事)。對暴力、扭曲和創痛,她正視、直視,並通過舞蹈呈遞。一味規避遮掩只會讓傷口腐爛在內,而表達常會帶來開解的路。正視與表達,我想不僅是皮娜精神,也是現代舞精神。
看滿月,老實說,有些艱難。2006年的作品,網上書上幾乎找不到什麼資料。台詞多數是德語的,沒有字幕。雖然語言本身是舞蹈之外的事,但通過少數英文台詞,我推斷台詞是皮娜的舞蹈劇場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舞蹈表現是一體的,共同作用表意。於是由語言不通產生的誤解更深了。
()
2、關於吉賽爾的舞蹈賞析1000字
《樂記》有雲: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舞蹈起源於勞動,古人用模仿狩獵或勞作的簡單動作來歡慶豐收。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舞蹈逐漸變為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為主,鮮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審美要求的藝術。從學術上來說,舞蹈是時空表現藝術和動態造型藝術,它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即通過人體富有協調性、韻律感、審美化的動作、姿勢、造型、動作組合和動作過程來表達內心情感,是人類審美意識和情感表達在人體動態形式中的對象化,是舞蹈藝術勞動的具體成果。在我看來,舞蹈是一種人們用動作,音樂,服裝來表現內心情感的藝術,或者說,現如今的舞蹈再不只具有單純表現勞動場景的簡單意義,人們更多的是在特定情境中,用不同的動作的姿態、節奏、速度、空間走向、動作力度等創造出一種超脫、空靈、古樸、高雅的審美境界,顯現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在舞蹈鑒賞課上,我們在路老師的指導下欣賞了數部國內外優秀的舞蹈作品。下面,我想就我印象最深的《吉賽爾》與《謝公屐》來談談自己的觀後感。
《吉賽爾》,浪漫主義芭蕾舞劇的代表作,是一部傳奇式的愛情悲劇。編導通過美麗的萊茵河畔的維麗斯女鬼的傳說,創作出了這樣的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在第一幕中,平民少女吉賽爾與扮成農民的伯爵阿爾伯特相愛,卻突然在看林人希來里昂的告知下得知阿爾伯特的真實身份以及其有未婚妻的事實,在打擊下,患有心臟病的吉賽爾精神崩潰,病發離開了人世。第二幕里,吉賽爾變成了維麗斯女鬼。維麗斯女鬼,是一群在婚前被拋棄而死的少女的幽靈,她們會在夜晚圍住走進森林的男子,強迫他們跳舞致死。而阿爾伯特在夜晚來到吉賽爾的墓前懺悔,卻被維麗斯女鬼圍住欲置其於死地。但由於吉賽爾的保護,才得以倖免在欣賞《吉賽爾》時,有幾處令我影響深刻。其一,在一切揭露前,吉賽爾用花瓣占卜那一幕。在阿爾伯特善意的欺騙下,吉賽爾對美好的結果充滿期望,卻不知,在占卜時,他們的悲劇早已註定。其二,是吉賽爾在得知一切後精神崩潰的表現,女演員通過恍惚的面部表情,搖擺不穩的步伐,回憶過去的甜蜜與身處現實的的痛苦的對比,及其形象的表現了一個少女遭受重大打擊後的痛苦與崩潰。其三,身處幸福中的吉賽爾燦爛的笑靨和變為維麗斯女鬼後的吉賽爾面無表情情的嚴肅;活著的吉賽爾的充滿跳躍的舞蹈和死去的她優美卻沉靜的動作的對比。不得不承認,在前後呼應的劇情,具有對比性的動作,同時具有傑出的表演技能和高超的舞蹈技巧的女演員,卓越的燈光,優美的背景下,《吉賽爾》的出色不言而喻。如此,這部充斥著光明與黑暗,生存與死亡的芭蕾舞劇深深地吸引了我。 「信口長歌君莫笑 共與諸君樂陶然」。一直以來,魏晉名士的瀟灑與不羈的風度,耿直不屈的風骨一直使我傾倒不已。理所當然的,《謝公屐》便成了我最欣賞的中國舞蹈。不同於日漸武術化的男性舞蹈,這個節目則著眼於表現「禮儀之邦」男性的溫文瀟灑和典雅氣度。一變男性舞蹈模式化的形象和風格。舞蹈著意表現了魏晉時代文人雅士的氣質和古代文人那瀟灑清凜、狂放不羈的風度。在悠揚的古箏聲中,幾位文人墨客在雲霧繚繞之中悠閑自得地從側幕走出,好像在品味著山間美景。他們在身後傳來的,瀟灑的歌聲中,大步的,超然的走著,欣賞著周圍的美景。讓人恍惚覺著,那些隱藏於歷史厚重的帷幕的飄俊飛揚、逸倫超群的魏晉名士們躍然於舞台之上,放步於我們的視野之前。他們腳踏謝公屐,在山水裡放聲長嘯,這是多麼的令人神往啊。關於舞蹈技巧方面我懂的不是很多,但是,在演員們的腳下隨著舞蹈的節拍跺出不同的節奏時,鞋上的鈴鐺也晃動出與眾不同,意想不到的效果。流露出「仰卧自得、游心太玄」的魏晉風度,這使得《謝公屐》的舞蹈形象中的文人氣質更加鮮活、濃厚。 通過以上兩部作品和我在課上所欣賞的其他作品,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的舞蹈(尤以芭蕾舞為主)主要看的是演員的腿部動作,尤其是足尖舞。而東方的舞蹈,更多的在於演員的手部動作,傣族的舞蹈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西方的舞蹈更看重的是演員的動作技巧,比如一些芭蕾舞劇中出現的「炫技表演」,更重視舞蹈的情節。反之,東方的舞蹈在技巧的同時,對演員的神態要求也很高,而且,東方的舞蹈最重要的是體現演員所跳出的那種神韻,那種氣質和氣節。 總之,我認為選修路老師的舞蹈鑒賞是我在大學所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之一。在這門課上,我領略了東西方舞蹈的優美,學習了如何更好的去欣賞舞蹈,同時,從對舞蹈的喜愛上,更衍生出了我對其他形式藝術的熱愛。路老師的課上,實踐與欣賞相結合,讓我們體會到了動人的舞蹈的世界,邁入了更廣闊的藝術殿堂。當然,如果像觀看話劇演出那樣的實踐課更多點就好了。我也對沒有進入舞蹈房實際練習一些基本的舞蹈動作感到遺憾。這就是我的全部感受,謝謝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