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寶寶使勁時會打挺
1、兩個月的寶寶抱著老打挺頭往後仰
兩個月的寶寶頭短時間豎立和往後仰多數為正常生理現象,與頸部肌肉未發育成熟有關,但頻繁或持續頭後仰需要密切關注,不能排除發育異常的可能性。部分腦癱患兒頭部會頻繁後仰。如小兒頻繁後仰,家長不能確定是否為疾病所致,可到兒科請醫生診斷。
一般而言,小於2月小兒在趴著時會短時間抬頭,抱著時頭會豎立不穩及後仰,此為正常現象。另外,在小兒飢餓、睏倦等情緒不良時,可出現哭鬧不止和頭往後仰的情況,此時可將小兒放在床上安撫。
除了生理性的短時頭後仰,還常會見到部分孩子生後十餘天就出現頭在抱起時持續直立甚至經常後仰,背部容易挺直,老百姓常說孩子「硬實」,但實際上是醫學上稱之為「肌張力增高」,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原因可能與先天胎盤臍帶異常影響、宮內缺氧、產時窒息、產後影響等因素有關,一旦發現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評估,必要時進行檢查,及早發現相關疾病。如果程度不重,可以通過撫觸及被動操進行改善,嚴重的需要康復訓練,並且都必須定期復查評估,及時調整干預措施。
正常小兒在清醒狀態下,可以俯卧,鍛煉頸部肌肉,但頸背部肌張力高的孩子需要放鬆頸背部肌肉,並且避免游泳之類的使頸背部緊張的活動。
2、2個月寶寶打挺、亂使勁、不好好吃奶,扯乳頭、睡不穩,怎麼辦?
有位寶媽問,2個月寶寶各種鬧怎麼辦?
具體症狀有:
不好好吃奶,吃到一半松開或者扯乳頭,然後過一會又叼上,但是沒什麼吸的感覺。
滿臉憋的通紅,鯉魚打挺,嘴裡嗯嗯嗯嗯地彷彿便秘一樣,亂使勁,扭來扭去,兩只小腿亂蹬亂踹。
哄睡簡直噩夢,各種哭鬧,安撫奶嘴安撫巾有時候有用,但20分鍾內必醒,然後又開始鬧。
睡夢裡面蹬腿,憋勁兒,左右來回搖頭,有時表情痛苦。
其實1個月到4個月左右的寶寶,最容易出現這種症狀――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脹氣。
哪兒來的「氣」呢?
寶寶吃奶時,往往會吸入一些空氣,以平躺餵奶為甚;
奶瓶沖好之後,如果沒有靜置、奶汁裡面也容易有空氣;
如果寶寶哭鬧時吃東西,也會吞入大量空氣。
吸手指、安撫奶嘴等,也可能吸入空氣。
這些氣,讓寶寶肚子鼓脹,或導致腸痙攣,很不舒服。
那該怎麼辦呢?
1.餵奶時拍嗝,很重要
母乳可以在換另外一邊之前拍嗝。奶瓶的話,喂60-100ml要拍一次嗝。
如果寶寶吃奶時,出現了前面提到的扯奶頭吐奶頭等脹氣的症狀,可以停下來拍嗝。
2.揉肚子
不要飯後馬上揉,要隔至少1小時左右。如果寶寶睡覺時扭來扭去,首先考慮揉肚子,如果沒效果不行,只能拍嗝了(很可能需要叫醒拍)。
也可以每天做新生兒排氣操。
3.母乳媽媽的食物
如果母乳寶寶突然出現脹氣的症狀,反思一下是否和母親吃的東西有關系。如白菜、菜花、薯類、豆類等等。當然也可能是其他的食品,這方面就需要自己排查一下了。
4.趴著玩
平時可以讓寶寶趴著玩,除了緩解脹氣外,對寶寶大運動發展也有好處。但不建議趴睡。
5.怎麼抱讓脹氣寶寶更舒服
哄睡可以用飛機抱的方式,緩解脹氣。
6.西甲硅油
對緩解脹氣有一定作用,但只對部分寶寶有效果。
當然,也有少數情況,上述方法用遍了都哄不好,特別是到了黃昏的時候,症狀尤為厲害。如果其他原因也都排查過了,很可能是出現了「腸絞痛」。這個目前並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只有――等。
等到多數寶寶過了三四個月,腸絞痛症狀就很少出現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出現長時間、越來越頻繁的、劇烈的疼痛,哭鬧不止,最好去一下醫院,排除其他的病症。
3、孩子身體打挺是怎麼回事?
打挺是醫學中的角弓反張,多發於腦膜刺激征,全身僵硬,肌肉抽搐。
指導意見:
你好,是由於嬰兒生長發育過快導致,出生後一周體重下降,而後滿月幾乎每天長一兩,以後體重增加逐漸的下降,這種症狀會逐漸減輕。
4、寶寶出生幾個月,經常打挺、頭後仰,請問這是腦癱的預兆嗎?
新手父母真的不容易,面對寶寶的一些看似異常的行為,經常心理暗自打鼓,總是擔心寶寶是不是發育不良,然後越觀察越覺得寶寶有問題,再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比較,自家孩子哪哪都落後一截子,更加焦慮自己寶寶是不是真的有問題,然後跑到醫院檢查。
寶寶出生3個月之內這屬於生理性的肌張力高,一般來講都是正常的。原因在於寶寶在媽媽子宮內為了適應子宮的環境,身體是呈蜷縮的姿勢。那麼寶寶出生之後,屈肌張力逐漸下降,伸肌張力逐漸提高,然後達到平衡狀態,寶寶當然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去醫院才能放心,排除是否腦癱寶寶有時偶爾地打挺和頭後仰,大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寶寶不高興了、需要媽媽們來安撫寶寶的情況。如果寶寶頻繁地打挺和頭後仰,並且運動發育落後。吃奶困難,四肢無力或者緊綳,還有其他異常的現象,父母放不放心,一定要帶去醫院評估。去醫院才能放心,排除是否腦癱。如果寶寶在生產過程中嚴重缺氧也會有腦癱的風險。
一般認為,早產、缺氧窒息、重症黃疸為腦性癱瘓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因為早產兒各器尤其腦發育不成熟,出生後容易並發呼吸暫停、低血糖、缺氧、營養常不充足、腦室旁白質軟化、腦室內出血致腦損傷的疾病等,故早產兒為腦癱高危兒,體重越小發生腦癱的幾率越高。
出現精神狀態不佳或異常的頻繁,家長就要注意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
嬰幼兒的頸後肌發育要早於頸前肌,而且嬰幼兒頸部肌肉還未發育成熟。寶寶在奮力保持頭部平衡時,會有短暫的直立,造成後仰的現象。嬰幼兒大部分地打挺行為,其實都是負面情緒迅速膨脹或積壓許久的情緒難以釋放造成的結果。
若寶寶頭後仰或打挺後,出現精神狀態不佳或異常的頻繁,家長就要注意,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寶寶打挺或者扶起時頭後仰,這是肌張力高的表現寶寶打挺或者扶起時頭後仰,這是肌張力高的表現。肌張力高,是指孩子在安靜狀態下的肌肉比較緊張,主要表現為肌肉僵硬,比如說打挺或者頭背屈(也就是頭部後仰)。
寶寶3個月之內肌張力通常比較高,單純性的一次兩次孩子打挺或者頭部後仰,並不代表寶寶是腦癱。如果孩子3個月後仍然而且是經常性地有以上表現,最好及時去找專業醫生檢查一下才比較靠譜。
如果沒有消失或者延遲消失,就需要引起重視新生兒自帶很多原始反射,為了保護自己和實現生存,但隨著大腦不斷發育,這些原始反射要在相應的月齡段被抑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夠被大腦控制的主動行為,如果沒有消失或者延遲消失,就需要引起重視。
比如,應該在5個月左右被抑制的迷路反射,2個月左右被抑制的踏步反射,6-9個月被抑制的足抓握反射等。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世界這么大,確實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腦癱兒寶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寶寶說不定能夠重獲新生,而因為父母後知後覺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的寶寶,真的就太遺憾了。
5、兩個月的寶寶抱著老打挺頭往後仰
生娃之後,父母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會在孩子身上了,一旦發現異常就該著急不安了。有些家長發現嬰兒總是出現頭向後仰身體打挺的情況,不知道是不是孩子生病了。那麼嬰兒頭向後仰身體打挺怎麼回事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解釋。
嬰兒頭向後仰身體打挺怎麼回事
原因一:頸後肌發育早於頸前肌
每一個寶寶都要經歷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的發育過程,在此期間,寶寶的身體也在慢慢的變化。就比如能不能穩當抬頭這件事,就需要頸部肌肉的「發力」。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頸後肌發育要早於頸前肌,所以寶寶趴著時會抬頭,被家長豎抱時會後仰。造成後仰的現象,是由於嬰幼兒頸部肌肉還未發育成熟,寶寶在奮力保持頭部平衡時,會有短暫的直立。這時家長就會發現小腦袋很快難以支撐下去,出現來回搖擺或轉著圈往後仰的情況。
原因二:嬰兒情緒發泄的一種方式
嬰幼兒大部分的打挺行為,其實都是負面情緒迅速膨脹或積壓許久的情緒難以釋放造成的結果。有時候,寶寶急於向父母表達想法,卻因為不會說話,就用哭鬧、打挺去宣洩焦躁的情緒(有些大寶寶會因為家長不給買玩具,出現情緒爆發的打挺行為)。
嬰兒頭向後仰身體打挺怎麼護理
一、抱法
正確的抱法是在床上先將小兒向一側翻轉,雙臂伸直,髖、膝部屈曲,扶住頭將小兒靠近大人的身體抱起來,將小兒背靠大人胸前抱起。同樣。將小兒放回床上時,也要採取先將小兒轉體成側懸位,屈曲下肢再放下的方法,要糾正和避免只扶住小兒腰部(加重軀體背屈)把小兒放下去的錯誤抱法。
二、睡眠姿勢
由於殘存原始反射和肌張力增高,表現頸強直、頭後仰,在仰卧位睡眠時頭很難置於正中位,而常傾向一側,如長久保持這種一側睡姿,將會使頭顱變形及脊柱彎曲,影響正常發育。患兒不宜在床上長期仰卧位睡眠,而以側卧位睡姿為好。
三、喂養方式
母乳喂養:喂哺時要使小兒身體稍呈彎曲姿勢,貼緊母親身體,注意糾正肩與上肢後退的異常模式。喂後要拍背防止吐奶。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嬰兒頭向後仰身體打挺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但如果嬰兒長時間向後仰,身體打挺不止,就要考慮是否存在疾病的可能了,家長若是不放心,可以帶寶寶去正規醫院檢查,以免引起更多並發症。
6、寶寶打挺是怎麼回事?
嬰兒和一兩歲的寶寶哭鬧時,有時會先弓背,然後向後打挺。雖然看著嚇人,還令人惱火,但是這種行為是很常見的,也是完全正常的。
寶寶這種典型的打挺行為,源於他們的挫折感和無法自控的情緒。而這些會讓你的寶寶喪失安全感和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
「雖然如果你的寶寶打挺時從你懷里掙脫出去會很不安全,但是由於她自控能力還不強,所以沒法讓自己停下來。」
很多爸爸媽媽都注意到,他們的寶寶是在9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打挺的。寶寶打挺的誘因是情緒方面的,可能就是為了表達不滿,而不是出於身體上的原因。
隨著她認知能力的增強,9個月大的寶寶能夠想像出自己希望事物是什麼樣的,而當她不能如願時,就會感到很氣憤。你可能永遠都想不到,哪些事情會讓你的寶寶打挺。可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比如你給她拿了她不想要的玩具,或是唱了一首她不想聽的歌。
不管是什麼原因,你要提高警惕,你的寶寶打挺時可能會掙脫你的手臂掉下去。如果她正在打挺,你抱她時就要格外小心。建議,「准備好抓牢她。你也可以快速把你的寶寶放在柔軟的平面上,讓她自己在地毯上、枕頭上或床墊上打挺。」
別擔心。打挺不大可能是疾病的徵兆。抽搐是四肢節奏性的搖晃,看起來跟受挫時的打挺,非常不同。西爾斯認為,你應該不會分不清兩者的區別。
但是,如果你的寶寶只有在吃東西後才打挺,通常還伴有放屁、頭扭向一邊、胳膊肘彎曲、頂髖等表現,這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的跡象。如果你懷疑你的寶寶是抽搐或胃食管反流,就要帶她去醫院就診。
如果你的寶寶跟大多數嬰兒一樣,那麼她打挺只是表示,你的寶寶獨立性越來越強,她的情感發育剛好在正常軌道上。那麼,你只能鼓起勇氣,堅持住。在寶寶成長過程中,你還會經歷很多類似的情況,當你的寶寶憤怒得無法自控時,你必須要保持平靜。
7、寶寶最近經常打挺和頭後仰,是腦癱的預兆嗎?
孩子為什麼喜歡把頭發拉直後仰?
頸後肌發育比頸前肌快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頸後肌發育比頸前肌快,所以嬰兒趴著的時候抬頭,被家長垂直抱著的時候向後仰。向後傾斜的現象是因為嬰幼兒的頸部肌肉還不成熟,所以嬰兒為了保持頭部平衡而孤軍奮戰時,會有短時間的直立。這時,家長們會發現小腦袋很快就很難支撐,有時前後搖晃,或者轉個圈向後傾斜。
但是父母不必擔心。一般來說,孩子3個月左右的頭發後,沒有把頭往後仰的現象。在此之前,家長們盡量橫向擁抱,不要縱向擁抱。如果一定要垂直抱著的話,要好好保護孩子的頭和脖子。平時多練習趴在孩子身上抬頭,孩子可以盡快學會抬起頭,更快更好地控制頭部活動。
孩子發泄感情的方法
嬰幼兒大部分堅持的行為其實是負面情緒迅速膨脹或長期積累的感情難以釋放的結果。有時孩子會努力向父母表達想法,但不會說話,所以哭著吐露焦慮的感情。有些大嬰兒因為父母不給他們買玩具而做出感情爆炸的行為。 孩子打得很厲害時,父母不能抱著孩子。因為如果孩子輕易擺脫,就有掉下去的危險。最好讓孩子躺在柔軟的床上,找出孩子生氣的原因,然後哄他。這種現象會自行消失。
小兒腦癱症狀
1.小兒腦癱兒童出生後不久,經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太安靜。重復哭得更多,容易刺激,容易受驚或快速奔跑。
2.過於安靜,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少。3、4個月大的小兒趴著的位置不能豎起頭或抬起頭不穩定,4個月仍然不能用胳膊支撐重物,扶的時候不能用腳尖把地或兩邊下半身拉得太直,交叉等。
3.很多小兒腦癱患者有食慾不振,是這種疾病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食慾不足導致的腦癱,最常見的是偏食、偏食、零食過量、新鮮等飲食習慣不好的飲料持續下去。
4.進食困難、吮吸力、哭聲弱或多哭、容易受驚,經常出現異常肌肉緊張和異常姿勢(如雙手滾動、雙拳緊握、前臂內側旋轉、後腦勺等)。
5.肌肉緊張增加、兒童剛體、肌肉緊張增加、打得很好、經常突出的童年、背部彎曲對稱,第一個偏向也屬於拉伸、下肢腦癱的剛性早期症狀。
8、七個月寶寶使勁打挺的是怎麼回事
1、缺微量元素,血鈣降低引起大腦及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設導致寶寶晚上睡不安穩,需要補充鈣和維生素D,如果缺鈣,寶寶的鹵門就閉合得不好;如果缺鋅,一般嘴角都會潰爛。
2、太熱、太冷
3、太乾燥,有鼻屎
4、睡眠前玩得太興奮,按時睡覺:在寶寶入睡前0.5~1小時,應讓寶寶安靜下來,睡前不要玩得太興奮,更不要過分逗弄寶寶。免得寶寶因過於興奮、緊張而難以入睡。不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不講緊張可怕的故事,也不玩新玩具。要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室溫適宜、安靜,光線較暗。蓋的東西要輕、軟、乾燥。睡前應先讓寶寶排尿。
5、注意肛門外有無蟯蟲。
6、很多媽媽看到寶寶晚上哭醒會以為孩子餓了,然後就給孩子餵奶,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這樣做反而會造成孩子有晚上睡醒了要吃奶的習慣。
7、積食、消化不良,上火或者晚上吃的太飽也會導致睡眠不安。建議喂粥、面等固體食物應在臨睡前至少兩三小時喂,睡前再喝一點奶。
8、母乳寶寶的戀奶。(這個很多母乳寶寶都存在的情況)
9、晚上一定要餵奶的話,要注意:
盡量保持安靜的環境。當晚上餵奶或換尿布時,不要讓孩子醒透(最好處於半睡眠狀態)。這樣,當喂完奶會換完尿布後,會容易入睡。
逐漸減少餵奶的次數,不要讓孩子產生夜間吃奶的習慣。
10、如果寶寶因為夜裡想尿尿就醒,本人覺得應該給他用尿不濕,這樣不至於因為把尿影響寶寶睡覺。如果有用尿不濕的話,一定是尿不濕包得太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