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滿月饃
1、嬰兒滿月,外婆給孩子蒸饅頭的怎麼蒸
只要是饅頭,對胃不好的人都可以吃。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在山西方言、陝西西府方言、閩方言,河南、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中、西部有此稱呼,饃字是後造字,有人認為饃字來源於饅字在早先晉語的讀音。關中、中原等地稱之為饃),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通常人們選擇饅頭來作為主食。 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
2、滿月饃怎麼做
花饃是漢族抄民間麵塑品襲,也稱「面花」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3、萬榮花饃真真是:「蒸」氣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