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寶寶胳膊腿抖
1、嬰兒腿抖顫動怎麼辦?
嬰兒腿發抖是怎麼回事
?
如果四個月以前,孩子出現抖腳是正常現象,小孩神經系統未發育完善所致。建議觀察。如果長大還頻繁出現,則要就醫。
缺鈣、血鈣降低,引起大腦植物性神經興奮性增高,導致寶寶夜醒、夜驚、夜間煩躁不安,睡不安穩;應給寶寶補鈣和維生素D並多曬太陽:補鈣:每日元素鈣200-30.
剛出生的小寶寶,家裡或外面一有動靜,他馬上身體一激靈,睜開眼睛,身體似乎還有些震顫,胳膊和腿都往外伸展,然後把兩只胳膊交叉抱在前胸,在把胳膊松開時常伴有啼哭,但在數秒鍾後即會消失。那樣子就好像受了驚一般,媽媽擔心寶寶的神經有問題,問醫生是否要治療。
新生的小寶寶在睡眠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其實這就是人類的本能性自我保護,用來防禦外界的傷害。由於寶寶的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全,神經纖維周圍的絕緣組織即神經髓鞘還沒有形成,受到外界聲音的刺激後,並不能像成人那樣在大腦皮層集中定位。而是使刺激同時波及到由大腦控制的四肢肌肉神經纖維上,使興奮「泛化」,因此引起胳膊和腿的動作和抖動。3?4個月後,隨著寶寶的神經系統功能的逐漸成熟,對刺激就不會這么敏感了,這種保護性反應會慢慢消失。在寶寶出現驚跳時,媽媽只要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一個部位,都可使他安靜下來。
2、一個月寶寶老是腿抖動,是怎麼回事
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小寶寶的大腦組織還未完全發育回成熟,所以控制肌答肉的功能尚不健全,而處於從屬地位的皮質下中樞及脊髓,在功能上卻相對地較為完善,因此小寶寶的動作均是通過它們來完成的,並沒有完全受到最高級神經中樞大腦皮質的控制。只有通過大腦皮質控制的運動才能達到最穩定、最協調,而且是有目的的運動。所以,小寶寶常出現無目的、不自主的肌肉抖動。但是隨著大腦功能的逐漸完善,小寶寶就會出現有意識、有目的的動作,這種不自主的抖動則會慢慢消失。
專家叮囑: 在寒冷季節要注意給寶寶保暖,以免他受冷後抖動得更厲害。
3、寶寶剛滿月睡覺腿發抖是為什麼
實際上這是一個新生兒期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醫學上是一個生理性表現,新生兒出現四肢、身體的無意識抖動,通常被稱作驚跳。新生兒出現驚跳現象,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中樞神經細胞興奮性較高、受刺激容易引起興奮,多數寶寶睡覺時處在淺睡眠的狀態,遇有聲音、光亮、震動以及改變寶寶的體位都會使新生兒有驚跳的現象出現。當寶寶在睡眠時發生這種沒有規律的、全身性的、短暫的不協調的抖動現象時,家長不必緊張,不是寶寶受驚嚇了,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反應。
4、新生兒睡覺時胳膊和腿總是連續抖動,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會在媽媽肚子里待上差不多10個月,也就是一天在媽媽肚子里,三天在外面,所以希望在預產期之前讓寶寶再生,不要提前把寶寶切掉。
當嬰兒在母親肚子里時,它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親那裡獲得營養和氧氣。到了分娩的時候,寶寶和媽媽分開了,就成了獨立的存在。
對於小寶寶來說,出生後是比較脆弱的,因為她身體的某些方面還沒有發育好,需要適應新的環境。這是一套對寶寶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對死胎寶寶會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和本能行為。
但是寶寶的一些反射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不正常的,甚至有人會認為寶寶有病。寶寶經常手腳發抖,怎麼回事?母親應該注意嬰兒的這些行為
在照顧新生兒的時候,寶寶的一些行為看似不正常,其實很正常
爸爸媽媽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很久沒出生的寶寶行為異常,手腳無緣無故的抖,有時候會突然很害怕。這些正常嗎?其實這些都屬於不成熟神經系統的正常原始反射。正常的新生兒在出生時會有一些先天的反射,可以反映出你的寶寶身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
寶寶手腳抖動,尤其是睡覺的時候!
新生兒的大腦中樞不太發達,所以功能不完善,但是寶寶的運動神經系統相對發達,所以寶寶會不由自主的顫抖。許多父母看到嬰兒的異常發育時會感到不正常。
其實寶寶手抖腳抖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隨著寶寶腦功能的不斷改善,出生1-2個月後手足抖動症狀會逐漸消失。
但如果寶寶出現驚厥或缺鈣,還會伴有其他症狀,如高燒、護理不善、易怒等。所以家長要注意仔細觀察。如果他們覺得有什麼異常,應該盡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寶寶呼吸有點急促,有時候甚至會停頓!
頭兩個月左右,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有媽媽發現寶寶睡覺時突然變得有點氣急,甚至呼吸有短暫的停頓。這時,母親擔心嬰兒是否有呼吸問題,甚至擔心這些問題。這是給小寶寶的,如果有呼吸急促或者停頓,但是寶寶的臉色沒有變化,這種情況下媽媽不用擔心,因為寶寶的呼吸系統沒有完全發育,這些看似異常的症狀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母親經常看到寶寶呼吸困難,呼吸暫停的時間已經超過10秒,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一碰就張嘴,哪怕剛喂飽!
對於寶寶來說,她的嘴是非常敏感的部位。一些母親發現,如果有東西碰到嬰兒的嘴,嬰兒會立即張開嘴。
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餓的時候會張嘴找吃的,但是吃完放到寶寶嘴裡,寶寶也會張嘴。怎麼回事?
事實上,當有東西接觸到嬰兒的口腔時,嬰兒會產生生根反射,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將東西放入嬰兒口腔後,嬰兒會產生瞬間反射,這是嬰兒發育的正常現象。這種反射會在寶寶6~12個月左右逐漸消失。
如果在寶寶醒著的時候摸寶寶的嘴,寶寶不張開,家長也不要大意,因為新生兒期吸吮反射消失或明顯減弱,可能與寶寶腦部病變有關,媽媽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關於照顧新生兒的系列問題,大家還有其他問題或者補充嗎?請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
5、新生兒腿顫抖是什麼原因
新生兒腿抖是什麼原因
1、初生嬰兒的大腦發育還很不完善,但大腦皮層以下負責動作的神經中樞和脊髓在功能上卻已達到相對比較完善的程度,因此新生兒有些動作是受皮層下中樞支配,而並不受大腦皮層的控制,所以常常可以出現不自主的、無目的性的抖動,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更不會影響智力發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發育不斷完善,這種不自主的抖動將會自然而然地減少,以至最後消失,而被有意識的、自主的動作代替。就像你剛開始鍛煉用的重量比較重一樣會抖,隨著他的力量的增加就可以良好的控制自己的肌肉也就不會抖了。
2、孩子腿發抖的症狀考慮是缺鈣的表現,建議孩子的腸道功能恢復後對孩子進行補鈣(一般孩子出生兩個月後母乳已經不能滿足孩子身體生長發育對鈣的需求,就建議孩子進行補鈣)。寶寶缺少微量元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都是人體體內的一種能量,只是占整個機體組成的很小部分,很少,但是對人體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檢測,缺什麼補什麼,如鈣鐵鋅硒等。
1.呼吸不規律:新生兒的呼吸不但淺表,而且也無規律,有快慢不均現象。這主要是新生兒肋間肌軟弱、鼻咽部和氣管狹小,肺泡適應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胸式呼吸軟弱且淺,新生兒每次呼氣與吸氣量均小,不能滿足機體對氧的需要,所以呼吸較快,每分鍾可達40-50次,這屬生理現象。警示:若有面色發紫及其它症狀出現,應及時就診。
2.下巴抖動:新生兒出現下巴不自主的抖動,不伴其它症狀,屬正常生理現象。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警示:寒冷季節注意保暖,以免由於小兒受冷而出現下巴抖動。
3.肢體捲曲:胎兒在宮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約到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三個月後就會正常,所以小兒出生後常有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屈曲狀態,這些表現都屬正常現象,它與胎兒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
4.體重減輕:新生兒出生後一周往往有體重減輕的現象。這是因為生後不能立即進食或進食量少,再加上每天排出大小便,呼吸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使體內一時失去平衡,造成暫時性體重減輕。一般情況下10天內即可恢復。警示:如10天後仍未恢復,應尋找原因。
5.打噴嚏: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的症狀。新生兒鼻腔內血運豐富、鼻腔狹小、鼻臉短,有外界微小物質,如棉絨、絨毛、塵埃等均可刺激鼻粘膜引起打噴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也可引起噴嚏。洗澡後小兒受冷氣刺激,也可引起打噴嚏,媽媽不必擔心,注意保暖就是了,且莫動輒服感冒葯。
6.溢奶:新生兒的胃是「橫躺」的。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以及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幾乎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新生兒胃的容量較小,賁門肌肉發育也尚未完善,關閉不嚴,容易引起胃內奶汁倒流。尤其是餵奶後立即換尿布,哭鬧或多動時更會發生溢奶現象。有時用奶瓶餵乳汁或水時,由於其奶瓶的乳頭沒有被完全充滿,致使小兒吸入空氣,造成胃體膨脹而引起溢奶。警示:溢奶不同於吐奶,吐奶量較多,像噴出來一樣,是一種病態,應去看醫生,溢奶是生理現象,注意餵奶技巧,喂後輕輕抱起小兒,頭部靠在母親肩上,用手拍其背部2-3分鍾,待聽到打嗝聲再放到床上。餵奶後勿換尿布,不要讓小兒哭鬧,取右側位可使溢奶減少。
7.女嬰陰道出血:女嬰於生後一周左右陰道有少許血性分泌物或粘液屬正常現象。這是由於胎兒在體內受母體雌激素水平作用,出生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及陰道上皮組織脫落,醫學上稱為「假月經」,屬正常生理現象。
8.乳房增大:母親懷孕後,體內孕激素、催乳素等含量逐漸增多,直到分娩前達到高峰。這些激素能促進母體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胎兒在母體內通過胎盤受到影響。因此有的新生兒會出現乳房增大。出生後來自母體的激素消失,增大的乳房也就漸漸消失了。因此父母切忌緊張,更不應擠乳頭,以免發生感染。
9.皮膚黃染: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變黃,但過7-10天後,黃色逐漸減退而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警示:若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皮膚發黃,且很快加重,或兩周後黃疸仍不消退,應考慮是病理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10.馬牙:新生兒齒齦邊緣或在上齶中線附近常會有乳白色的顆粒,乍看起來像長出牙,俗稱「板牙」或「馬牙」,這是上皮細胞堆積形成的。一般經兩周左右可自行吸收或脫落,不必治療。更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擦,以免損傷粘膜,引起感染。
11.脫皮:新生兒皮膚脫落是正常現象。新生兒皮膚最上層表皮的角化層,由於發育不完善,容易脫落。另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不夠發達,細嫩松軟,使表皮和真皮連接不夠緊密,表皮脫落的機會就多。
12.打嗝:新生兒打嗝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不是病。這是由於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而致。
13.驚跳:新生兒在睡眠時常常出現驚跳,屬正常現象。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受到刺激引起的興奮容易「泛化」,凡是大聲、強光、震動以及改變體位都會使小兒驚跳起來。新生兒驚跳時,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任一部位,都可以使其安靜下來。警示:新生兒驚跳應與驚厥區別開來。驚跳錶現為雙手向上張開,又很快收回,有時還伴有啼哭。新生兒驚厥則表現為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眨眼,口部反復地作咀嚼、吸吮動作,吸呼不規則,皮膚青紫,面部肌肉抽動。出現這種症狀時,應及時看醫生。
14.體溫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不易穩定。受涼時,新生兒沒有顫抖反應,只是依賴一種稱為棕色脂肪的物質產熱。新生兒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比較大,皮下脂肪又薄,很容易散熱,造成體溫過高,或蓋得過多,又未補充足夠水分,可使新生兒體溫升高。所以要保持新生兒體溫正常,就應讓新生兒處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夏季要通風,多飲水;冬季要注意保暖。
15.、頭頂腫起。陰道分娩的新生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這是由於分娩過程中胎頭在產道內受壓引起的。有的嬰兒出生後頭部出現柔軟的腫塊,這是分娩時受壓而引起的頭皮水腫或血腫,一般在出生後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腫塊進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後仍未消失,要及時就醫。